情绪管理 | 心灵疗愈 | 三大人生状态和四大人生坐标让你认识你自己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》

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是罗伯特·戴伯德所写的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》这本书。书中可以跟着蛤蟆先生一起探索自我情绪,在一问一答的咨询期间,完成一场抑郁的自我疗愈过程。如果你也有抑郁、悲伤不已、无法自拔的时候,这本写给成人的心灵疗愈书籍或许能对你有所帮助。

image.png

书中一开始就描述了蛤蟆先生本来是一位热情、时尚、衣着光鲜、爱冒险、更是大家的开心果。

但是突然有一天,他的朋友鼹鼠去拜访他时,发现他的蛤蟆庄园没有了平常的生气景象。屋子里脏兮兮的蛤蟆变成了他见过最悲伤的蛤蟆。

回家后,鼹鼠把这件事告知了河鼠,于是他们决定隔天和蛤蟆说明自己的援助计划。

image.png

隔天在前往蛤蟆庄园途中,他们遇到了他们那区的议会议员獾。他们将蛤蟆的状态告知了獾,獾说他一早就预料到会发生这样的事。他认为蛤蟆虽然有很多优秀的品质,可是他骨子里软弱,不安分。总是朋友告诉他他应该做什么,但是当这些朋友不在他身边,他就会由着自己的性子,被愚蠢和病态的念头牵着鼻子走。于是决定和鼹鼠河鼠一起到蛤蟆的家去。

在朋友一连串的电话联络、约定日期、施压恳求下,他们决定一起去看心理医生——苍鹭。

一开始蛤蟆认为他就只是等待咨询师告诉它应该怎么做。就像鼹鼠他们告诉它应该怎么做那样。

image.png

但是咨询师告诉蛤蟆:“心理咨询向来是一个自发的的过程,咨询师和来访者都得出于自愿。只有为了自己而不是为取悦朋友们才想咨询的时候,才能真正的“合作”。”

“合作”代表了不管咨询中发生什么,蛤蟆都是主动的参与者。这让蛤蟆兴奋,因为他觉得自己可能能靠自己摸索出摆脱痛苦的办法来。

最后他决定配合咨询,找出让他感觉悲惨的原因,希望能改善这一切。

这里我们分成三个部分来做分享:认识你自己,3种人生状态,4大人生坐标

认识你自己

在蛤蟆第二次去做咨询时,苍鹭开口问:“蛤蟆先生,今天你感觉怎么样?”

“感觉”对蛤蟆来说是很陌生的词汇。他时常下意识运用很多行为上的策略,成功地逃避了对自我的认识。极其擅长迎来送往,从未有意识地看待过自己的情绪,他从没对自我分析感兴趣过,也不知道怎么样描述内心的状态。

于是咨询师要蛤莫想象自己有一个温度计,1——最低(代表有自杀的想法);10——最高,代表很快乐;5——中间位置代表感觉还不算太糟。让蛤蟆标出自己处在的位子。

蛤蟆毫不犹豫的在1和2之间做了选择。蛤蟆向苍鹭坦诚自己在三个月前有过自杀的念头,他觉得自己好像没什么价值,感觉自己把生活搞得一团糟。认为他的朋友们鼹鼠河鼠和獾,都受人尊敬,而自己像个大笑话。

image.png

即便别人说他心肠好、会逗人、大方到离谱,可他认为自己这辈子什么事都没干过。蛤蟆回忆自己严苛的父亲,总觉得自己永远无法达到父亲的严苛要求,母亲为了迎合丈夫,也会收起慈母的一面,对于自己的童年,让他再次悲伤不已。他说自己不喜欢像刚才那样嚎啕大哭。

但是苍鹭告诉他:“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自己,就需要和自己的情绪做联结,并理解这些情绪。如果你否认他们,不论是无视还是压抑的方式,结果就像是做了截肢,像身体的重要部位被切掉一样,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残缺的人。”

随着会面次数越来越多,蛤蟆对自己也越来越了解。他开始改善自己的情绪,随后的“情感温度计”也从原本的1和2分位置,慢慢提升到了10分。成功摆脱了抑郁。

3种人生状态

在咨询过程中,将我们的人生分为儿童、父母及成人三种状态。

image.png

状态一:儿童自我状态

蛤蟆告诉苍鹭有一次他被一群混混和好事者追捕,好不容易脱险,可是运气太差,掉进河里差点死了,幸好河鼠救了他。

他迫不及待和河鼠分享自己的经历,可是河鼠不仅对他的故事不感兴趣,还说他的经历是吹牛,说他邋遢丢人现眼。

他一开始很生气,可是他又感激河鼠的救命之恩,所以他用了自己一贯的做法,只要别人对自己生气时,他就会先向对方道歉,即便自己不认为有错,他只想让别人重新喜欢自己

image.png

这样的经历呈现出来的就是一种“儿童自我状态”。即行为和感受像一个孩子,但不同于幼稚。它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,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

我们在年幼时,只具备几种最基本的情感:1. 快乐和深情,2. 愤怒,3. 悲伤,4. 恐惧

随着年龄增加,身体强壮起来,情感世界也丰富起来,能量也更加充沛。基本情感逐渐发展演变成更微妙、更复杂的行为模式。

在过程中,父母会对孩子的意识产生影响,会将自己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后代,小孩需要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适应特定的情形。这些行为模式成为自我的核心,融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,定义了我们一生的行为

在儿童状态下,你会体验到童年的感受,再现过去的情形,再次体验过去的情绪,可你学不到任何新东西

状态二:父母自我状态

当处在父母状态时,你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。用言行重复从父母那里学来的观念和价值观,让别人接受你的观念和价值观

故事中的獾就是处在“父母自我状态”中的代表人物。

蛤蟆把獾让他辞去校董的事告诉苍鹭。

苍鹭认为獾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行为,很大可能是因为他的父母是道德主义者。

但苍鹭提醒蛤蟆,虽然父母对我们的影响极大,但每个人自身的独特性确保了我们不是父母的复制品,而是独立的个体

但是蛤蟆对此有一个疑问。

苍鹭说每个人都会有“父母状态”。

这可以解释獾的行为,但是他不明白自己父母的状态,为什么在他身上压根儿没有。

image.png

苍鹭向蛤蟆解释在“父母自我状态”中他和獾的运作模式区别在哪。

獾的父母状态是法官,主要是审判别人。

然而蛤蟆审判的是自己,常判定自己有罪,谴责自己。蛤蟆说自己的父亲总是批评他、责备他,慢慢地他也会认为,父亲永远都是对的,而自己永远是错的。

而小时候的自己,在被比自己强大许多倍还无法逃离的人欺凌和伤害时,他最可能做出什么反应?那就是学习顺从压迫者,不然可能无法生活下去。

顺从的行为表现包括了:1.同意,2.取悦,3.道歉,4.依赖

顺从行为可能导致有些人学会了把依赖当成生活方式。换句话说,这些人永远都没有真止长大成人。

状态三:成人自我状态

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。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。在这个状态下,我们能计划、考虑、决定、行动,我们能理性而合理地行事。处在这个状态时,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,而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。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。

我们能思考当下的状况,基于事实来决定要怎么做。只有在成人状态中才能更好地了解目我。成人状态之所以难,是因为过程需要艰辛的努力和刻意的思考。而像父母或儿童行事,几乎不需要去思考,因为我们知道要做什么、说什么,就像在演戏一样。就像愤怒的人是故意愤怒的,因为他们选择了这个角色。

image.png

没有人能“让”我们产生什么感受,除非他们用蛮力胁迫你。说到底,是我们“选择”了自己的感受。我们“选择”了愤怒,我们“选择”了悲伤

责怪是儿童行为,成人的行为则是负起责任。人要如何适时调动成人状态。其实就是回到了认识你自己。你需要去思考你是谁,连结自身的情绪。

蛤蟆在几次与苍鹭的面谈后,情绪上都有所改变。他到鼹鼠家聚会。虽然他认为自己有时还是会悲伤,会觉得自己没有价值,但是这些情绪已经不会占据整个心房,不再被它牵着鼻子走。

四大人生坐标:你选择哪个坐标决定你成为什么样的人

蛤蟆想要探索他的基本态度和行为源自哪里。

苍鹭认为,实际上我们得回顾在生命最早期的阶段,从出生到大约四五岁的时候,所发生的一切都起着重大的影响,还影响了后来的成长,牵涉到怎么看待自己和别人

童年时,大约四五岁,你会试图回答两个问题:

1.我是怎么看自己的?我好吗?

2.我是怎么看别人的?他们好吗?

image.png

这时就会出现关键的四大人生坐标:

1.我好;你不好。

2.我不好,你好。

3.我不好,你也不好。

4.我好;你也好。

1、我好,你不好

首先,有个人犯了错,可以想象,这种情况很常见。然后上司发现了,把犯错的下属叫进来好一顿训斥,小题大做,对下属大声咆哮。

让愤怒的人找到看似正当的理由来发火,借此证实 “我好;你不好”的人生坐标。他们会证明别人根本上都是无能而不可信的,接下来,他们会把斥责和惩罚别人视为己任。

image.png

这类人处于挑剔型父母的自我状态中,动不动就指责,焦虑得随时会发脾气,还想用不可能达到的标准来评判别人

有时他们也会摆出“养育型父母”的姿态,说诸如“我比你更心痛”或“我是为你好”之类的话,但大部分都是虚情假意。

极端行为是谋杀。

2、我不好,你好。

这类人认为自己很差劲,别人都比他好

低自尊的人通常觉得生活对他们不好,却更善待别人。概括地说,处在这个坐标的人认为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,所以他们就玩那些会把他们变成受害者的游戏

image.png

这类人处于悲伤儿童的自我状态中

极端行为是自杀。

3、我不好,你也不好。

这类人又自卑又自大

既贬低自己又攻击他人,情绪反复无常。

image.png

这类人很容易产生报复社会的行为。

极端行为是犯罪。

4、我好,你也好。

你觉得自己是好的,也相信别人是好的,那就得靠行为和态度持续地对自己和别人展示出来。他是一种发自内心信念的行为

故事的最后,蛤蟆现就处在这个人生坐标。

image.png

这类人进入了“成人状态”。

就像蛤蟆在咨询过程里,从一开始的依赖变成了对抗依赖,最终走入了独立的状态。

image.png

高情商的人,他们都有强大的自我意识,了解自己的情感。他们能管理情绪,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。

但也许最重要的是,他们能控制冲动,也懂得延迟满足,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。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。

情感智力能让你在自我成长和完善的路上走得更远,因为它将带你从独立的个体走向共生的关系。共生性则体现出成熟和自找接纳,还包括求同存异地接纳他人。共生性可以让你在社交和工作上与别人有效联结,协同合作,也是我们奋斗的终极目标。

参考资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