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价值 | 心态成长 |《僧人心态》三大阶段执行法则,活出人的价值

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是作者杰·谢帝所写的《僧人心态》这本书。作者在中学时期偏离了正轨。开始结交了一些坏朋友,参与一大堆恶行:

image.png

吸毒、打架、酗酒,无所不来。

他的表现并不好,高中被停学3次。

他的表现并不好,高中被停学3次。

他以我承诺【我会改变】,【如果让我留下来,我一定会改。】

最后学校让他留下,他也革除了过往的行为。

他一直想活出人的价值,想在生活中亲身实践。

一次机缘巧合之下,在大学就读时,作者被朋友邀约一起去听一位僧人演讲。那位僧侣名叫高兰加·达斯(Gauranga Das)。

image.png

作者转述这位僧人放弃了所有人都告诉他应该拥有的生活,但作者认为他不但不是人生失败者,似乎比他见过的任何人都还要快乐。

听过很多有名望、有威势、又美又帅,或者三种条件兼具的人演讲,但作者并不认为见过一个真正快乐的人。

也正因如此,让他对僧人是如何训练心智,找到祥和、安静和目标产生了好奇。在所有人都不看好的情况下,作者放弃了一切,到印度过上僧人生活,学习僧人心态。

现如今虽已经卸下僧人身份,但是他却将僧人心态这套思维模式具体实践在生活中,并将切身经验之谈撰写成书。希望以此帮助更多,不管是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上面对各种不同挑战又无所适从的人,如果对这个主题感兴趣,那就继续看下去吧!

image.png

作者将僧人心态分成三个阶段:

第一个阶段是懂得放下;

第二个阶段是成长;

第三个阶段是付出。

阶段一:懂得放下

放下的第一步:放下身份。

社会学家查尔斯·霍顿·库利(Charles Horton Cooley)写道:“我不是我认为的自己,也不是你认为的我。我是我认为你所认为的我。”

我们的身份包裹在别人的看法里。多重身份经常层层裹覆,让我们看不见真实的自己。我们不惜以价值观为代价,努力活出别人眼中认为的自己。然而活在二度折射的自我观里,也容易丧失真正的自我。在追求别人梦境里那个扭曲的形象,如何能认识真正的自己,又如何让自己活得快乐呢?

作者周遭人对于他出家的反应,使他面临了外部压力。然而建立有意义生活的唯一方法,就是滤除杂音,摄心内观。这是建立僧人心态的第一步。

对僧侣来说,过滤外部杂音的第一步就是放下对财物的执著。当我们关闭了身边的意见、期望和义务,就会听到自己的声音了。当我们把生活填满,不留任何省思余地时,这些消遣活动就会顺理成章变成我们默认的价值观。

image.png

以下就有三种方法能积极地为自己创造省思空间:

第一种:每天坐下来思考今天是怎么过的,你经历了哪些情绪

第二种:你可以每个月去一个陌生地方,在不同的环境里探索自己,审视你发现的改变

第三种:做一件对你有意义的事,比如培养爱好或做慈善

无论你自认价值观为何,你的行为会说实话。你在闲暇时间做些什么,会显示自己的价值观何在。你可以追踪你每天花掉的时间流向,你花费最多时间的领域,应该与你最重视的价值吻合;设定手机使用限制。

你也可以比照追踪时间的方法,追踪自己花钱的流向,了解自己的价值观。你这个月最大的一笔花费是什么?思考你随兴买下的是属于长期的还是短期投资。你每一次搬家、换工作,或展开一段新关系,都是你重塑自己的可贵时机。

所以请耐心思考一下:这个选择背后的价值是什么?只要一秒钟,快速思考一下。在理想情况下,这种短暂的停顿久而久之会变成本能,让你有意识地选择对自己真正有价值的事,以及你该对这个选择投入的精力。

放下的第二步:放下负面情绪

高兰加·达斯讲过一堂【心癌】课,谈比较、抱怨、批判。他说每个人的优点都比缺点多。当我们批评别人时候,也会不由自主看到自己的缺点,但当我们在别人身上找优点时,也会开始看到自己好的一面。我们习惯抱怨当天的痛与苦,而吝啬于分享一点小小的喜悦。

image.png

负面倾向通常源自内在。作者认为人有三个核心的情感需求:和平、爱与了解。而消极负面的情绪(在谈话、情感和行为中)源于以上三种需求之一遭受了威胁,因此害怕发生坏事(失去和平)、害怕不被爱(失去爱)或害怕不受尊重(失去理解),从这些恐惧中所产生的情绪,会以抱怨、比较、批判和其他消极行为表现出来。

而且人类天生就有顺服群众的基因。如果和一群僧人为伍,顺服就不是一件坏事;但如果置身在满是八卦、冲突和负面情绪的群体里,我们就会用这个角度来看世界。态度越负面,未来越有可能会有负面心态。

《佛陀之心》写道:“放下得自由,自由是快乐的唯一条件。一个执着于事物——愤怒、焦虑或财物的人,无法获得自由。”作者建议使用25/75比例法则,结交三个会提升你的人来平衡一个负面人物。

把75%以上的时间花在会提升你的人身上,而远离那些会让你沉沦的人。

调节你容许他们占用你多少时间,考虑你跟她们相处的最佳时间量。僧人净化思想的过程是觉察、对治和修正,作者则喜欢用指认(spot)、停止(stop)、调换(swap)这个三步骤。

步骤一:觉察自己的感觉或问题—这是指认。练习在一个星期内不抱怨、比较或批判。我们对别人的批判、嫉妒或怀疑,会把自己推向内心的阴暗处。负面的投射和怀疑反映了我们的不安全感,阻碍自身的成长。

步骤二:停下来,深究是什么感觉、来自何处——这是停止并思考。当你面对负面情绪的根源有更深一层的了解后,下一步就是对治。让负面情绪平静下来。从呼吸开始。观察自己一整天的肢体状态:下巴是否紧锁?眉头是否皱缩?这些生理迹象在提醒我们记得呼吸、放松身体和情绪。停止并不是你回避负面的本能,停止并不是你回避负面的本能。

想找到生命的意义,重要的不是跟别人一较长短,而是做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人

步骤三:修正行为—换一个新方式面对当下。以“正念”的态度抱怨。除了让抱怨更有效果以外,也可以刻意地转负为正。

拉德纳特尊者(Radhanath Swami)是作者的灵性导师,他说:“我们周围到处都是毒素,包括环境和政治氛围,但毒素的起源是人心。自己内心创造清净,就能为净化世界做出极大贡献。”当我们对人感到愤怒的时候,应该怎么做?作者认为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发自内心的宽恕。

在宽恕的阶梯表上,将宽怒分成了四个阶段:

最初阶:零宽恕——处于这个阶段,仍困在愤怒中一筹莫展。

上一阶:有条件的宽怨一只要他道歉,我就原谅他。如果他保证下不为例,我就原谅他。这属于一种交易式的宽恕。

再上一阶:转化型宽恕。不期待对方道歉或其他回报的转化型宽恕,我们就能找到力量和平静。

最高一阶:无条件的宽恕。这个层次是父母对子女的宽恕,无论现在或以后做什么,父母已经原谅他们了。

这里作者最主要教我们该如何进入转化型宽恕。DX:用正心的态及地您。

image.png

开始前,先观想自己处于对方的立场。承认他们的痛苦,了解这是他们造成你痛苦的原因。接着写一封宽恕信给对方。

第一步,列出你认为对方犯过的所有错误。真诚原谅那个人,对关系的疗愈会有很大的帮助。

第二步,承认自身缺点。列出你自认为做错的事,每句都以“请原谅我的……”为开头。

第三,信写完后念一遍,录音下来。重播录音,以一个客观观察者的立场听自己是怎么说的。

当我们宽恕时,就会把自己的痛苦从对方的痛苦中抽离出来,终于可以开始疗愈情绪;但当双方同时请求对方的宽恕时,我们会一起松绑。

采用指认、停止和调换三步骤,来观察、反思并发展新的行为,取代生活里的负面情绪,始终朝着自律与至乐的方向努力。记住,当你专注于别人的时间越少,专注于自己的时间就越多

放下第三步:放下恐惧

恐惧是一种令人尴尬、屈辱的反应,应该要忽略或隐匿。

但恐惧也有另一面,好莱坞影星汤姆·汉克斯(Tom Hanks)在耶鲁大学毕业典礼的致辞中,向毕业生表示“恐惧会把我们的优点变成缺点。”,恐惧是帮助我们渡过真正危险的重要警告

但大多时候我们感受到的,是与金钱、工作和人际关系有关的焦虑。逃避直接面对是我们处理恐惧的惯用方式。高兰加·达斯说,
“你们需要绕过去。我们被恐惧驱动,但恐惧本身并非真正的问题。

image.png

盖文·德·贝克(Gavin de Becker) 在《求生之书》(The Gift of Fear)这本书里说:“我们内在有一个聪明的监护人,随时准备发出灾害警讯,指导你渡过危机情境。”我们可以运用恐惧引发自己最美好的部分。

艾利克斯·霍诺德(Alex Honnold)第一次无绳攀登美国优胜美地国家公园传奇的九百公尺首长岩,震惊世界。有人问霍诺德如何处理若非完美攀登即死亡的二选一问题。他表示“人们喜欢谈如何压抑恐惧,他说:“我会尝试不同做法,也就是试着一再练习扩大自己的舒适区,努力克服,直到不再恐惧为止。如果我们不把压力和伴随而来的恐惧视为负面情绪,反而看到潜在的益处,就能踏上改变与恐惧的关系之路。”

僧人的成长是从觉察开始。我们也要把恐惧外化,退后一步,让自己成为客观的旁观者。逃避恐惧的四种方式—惊慌、僵住、逃跑和掩盖。

image.png

觉察就是将恐惧转负为正的第一步。默默地对痛苦说:“我看见你了”,那是我们第一次承认自己与恐惧的关系,承认恐惧的同时保持稳定的呼吸,能帮助我们镇定地面对恐惧当下的身心反应。拉进与恐惧的关系,得以近距离检视自己害怕的事。

认识自己的恐惧模式,有助于追踪根源何在;而从根源解密,就能判断恐惧事件是否真的如此迫切,或是它其实能促使我们辨识出机会,活得更符合自己的价值观、热情和目标。

追溯到恐惧的根源时,大多数人会发现原因往往与执著息息相关。僧心会学着抽离,明白包括房子到家人在内的一切事物都是借来的。藉由专注自己能控制的事物,就能把有害的恐惧转为有益的恐惧。只要能在恐惧发生的当下抽离出来,就得以开始管理急性压力。

要想切断无止境的恐惧回路就应该呼吸。呼吸方法如下:

  1. 慢慢吸气,数一到四
  2. 悠气,数一到四
  3. 吸气,至少数到四
  4. 重复练习,直到心脏缓慢为止

放下第四步:放下意图

资深僧侣曾问作者:“你希望自己能做到,还是希望自己学会做到?

“想想你的动机。你想背诵整本经书,是因为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,还是想要获得学习的经验。”

第一种动机是想要那个结果,第二种动机是对学习过程感到好奇。”

image.png

印度教哲学家巴克提维诺达·塔库尔(Bhaktivinoda Thakur),提出了四种驱动我们所作所为的动机。

  1. 恐惧——由疾病、贫穷,以及对地狱或死亡的恐惧所驱使的动机。
  2. 欲望——由透过成功、财富和享乐来寻求个人满足感所驱使的动机。
  3. 责任——由感恩、责任和想做得正确的欲望所驱使的动机。
  4. 爱——由对别人的关怀和想帮助他人的强烈欲望所驱使的动机。

我们都有不同的目标,但每个人都想要相同的东西,那就是充满喜悦和有意义的生活。僧人不追求喜悦这个部分——我们也不追寻幸福或享乐;反之,我们专注在有意义的生命所带来的满足感。但如果能感受到意义,显示我们的行动是有目标的。

这些行动会导向一个有价值的结果。可以藉由在失落中找寻意义。
金钱和豪宅不是唯一财富,要多累积精神上的财富:那就是品格、善行和灵性

意图是人为目标而奋斗的理由。挖掘欲求背后最深层的“为什么”。大多数人习惯找答案,僧人却专注于问题。

作者说当他试着接近恐惧时,他会一再问自己:“我害怕的是什么?”

当我试着进入欲望的根源时,我会先问:“为什么?”

image.png

循着“为什么”的线索,继续挖掘,每一个答案都会引发一些更深层的问题。让问题在脑海里酝酿一天或一个星期,往往会有所帮助。让问题在脑海里酝酿一天或一个星期,往往会有所帮助。你会发现自己最终要找的是一种内在的感觉,就像幸福、安全、信心等等;或者,也许你会发现自己的行为是出于嫉妒,这虽然不算最正面的情绪,却是对你试图满足需求发出的善意警告。

假设有两个人都捐款给同一个慈善组织,一个人是因为她深切地关怀慈善,这是广泛的意图;另一个人是因为他想建立人脉,这是狭义的意图。两位捐赠者的礼物都会得到赞扬。那个真正希望改变世界的人会有快乐、骄傲和意义感,则只关心是否会认识对自己的生涯和社会地位有帮助的人。

他们不同的意图对慈善机构没有影响,两个人的捐赠都对世界有好处,但他们内在的奖赏却截然不同。有的人获得了想要的东西却一点也不开心,这是因为他们抱持了错误的意图。

第二阶段:成长

成长法则一:活在法里

作者认为每一个人的身、心本质都决定了自己发展的方向,法就是运用与生俱来的习性——你擅长的事物、发展的模式——来服务他人。当发展过程让你心生欢喜,而你也运用得宜的时候,就会有充满热情的感觉,别人也会给你正面的回应,这显示你的热情有个目的。

image-20221107161931092.png

这就是法的神奇公式:热情+专长+有用=法

我们不是万能的,不能做那些属于别人天赋和责任的事。

《刻意练习》里强调:精通可以练习,而且要大量练习。尽最大的努力,发挥自己的强项,就会获得生命的深度、意义和满足感。想揭示自己的法,必须先辨识自己的热情所在,找到我们所爱且自然而然想做好的事。

image-20221107162756537.png

作者将技能与热情分成了四个潜能象限做分析。

第一象限:擅长、但没有热情。不必进行一次巨大的职业转变,在现有的生活里找机会做自己喜爱的事。你永远不知道会带来什么结果

第四象限:不擅长,但有热情。当我们进入自己的法时,它就会为我们找出时间。

第三象限:不擅长,也不热爱。你要竭尽所能爬出会榨干你生命力的第三象限。这个行业不太平凡、太神奇了,不过并不适合我。

第二象限:有技能,有热情。我相信人人平等,只是每个人拥有的才华和技能不同而已;找出每个人不同性格类型的目的,在于让人在团体里协同合作,就像身体器官一样,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,没有高低优劣之分。

探索自己时,要问的第一个、也是最关键的问题是:我享受这个过程吗?别人享受这个结果吗?

恐惧会阻止我们尝试新事物,我执会阻碍我们学习新资讯,也让我们无法走向通往成长的道路。与其倾听心智的声音,不如注意某个想法或活动在身体里的感受。

当你观想在过程里的自己时,你会感到喜悦吗?那个想法吸引你吗?接着当你实际从事那个活动时,你的身体如何反应?当你适得其所,如鱼得水时,你会感觉得到:活力、流动、舒适、一以贯之、正面的态度与成长。

成长法则二:培养例行活动

成功的诀窍就是早睡早起

早起的目的是要以平和与宁静的方式开启新的一天。洗涤了前一天的挑战,让我们有足够空间和能量把贪婪化为慷慨、愤怒化为慈悲、失落化为爱;最后,带给我们决心,把使命感落实在一天的生活里。

那应该如何开始?

第一步:提早一个小时起床

亚马逊执行长贝佐斯把每晚八小时的睡眠列为第一优先,他表示,睡眠时间减少或许会腾出更多生产的时间,却会牺牲生产的品质。

如果你想早起,那就提前一个小时上床,好让你获得充分睡眠。创造一段缓冲时间,否则你会一整天都在找时间。

image.png

我们会很自然地把早上当作一个新的开始,但事实上,日夜是循环不断地运转。如果想有意图地起床,就需要建立健康、放松的夜间活动,来开启这个动力;这么一来,我们付出给早晨的关注也会扩大,并能因此定义一整天的活动。知道先做什么,会简化你早上的活动,你就不必在脑袋还在暖机时强迫它做事。

第二步:用崭新的眼光看事物

欣赏你的每一天,甚至不需要大大改变日常活动,就能从中发现新价值。无论我们成长多少,永远无法免除例行事物,开悟就是拥抱一切。你的外表也许一样,但内在已经改变了。你无法在比赛跑到五百公尺远时,再回头改变先前已跑过的速度。成功的唯一机会就在当下这一刻。你无法在当下改变过去,但你正在决定未来,所以,最好的办法还是让自己处于当下。我们只愿意拥有选择性的当下,我们只愿意在某些时候活在当下。

image.png

保持活在当下,是让生活真正丰富和充实的唯一途径。每天在同一个时间做一件事,可以帮助我们记住承诺要做的事,并以不断提升的技能和设备去完成。每天在同一个时间做某件事,这段时间就会为我们保留记忆。把新习惯跟一个旧习惯连接起来。

地点拥有能量,时间拥有记忆。每天在同一个时间或同一个空间做同一件事,事情就会变得更容易、更自然。但尽可能执行单一任务可以让你的大脑习惯一次只专注做一件事

改变会在拆成小步骤和最优先的事情上发生。选择一件你最想改变的事,并摆在第一顺位,贯彻到底,接着再进入下一步。

成长法则三:对心智的控制

人平均一天会有七万多个杂念。你的大脑不会对事件做出反应,只会不断地······臆测可能会发生的事。这些念头通常是恐惧、忧虑、负面思想和压力。

一个北美原住民部落切罗基族(Cherokee)的古老故事,最能说明一个让所有人都苦恼的困境。

老人告诉他的孙子:“生活里的每一个选择,都是我们内在那两只狼的战斗

一只代表愤怒、嫉妒、贪婪、恐惧、谎言、不安全感和我执,

另一只代表和平、爱、慈悲、善良、谦卑和积极。

他们争夺霸权。

“哪一只狼赢啊?”孙子问。

老人回答:“你喂养的那一只。”

“但我们怎么喂养它呢?”作者问老师。

老师说:“藉由我们阅读和听闻来的资讯、相处的人、花时间做的事,以及我们关注和投入能量的事物。”

image.png

所以把被动的心智反应习性降到最低的最简单方法,就是让理智主动引导感官,远离刺激,以免做出失控反应

从每天跟自己讲话开始。跟自己讨论一项计划或任务,会提升你的专注力和集中力,做起事来会更有效率。与自己交谈不仅能增强记忆力,还有助于集中精神。

心理学家琳达·萨帕丁(Linda Sapadin)补充道,跟自己说话“有助于理清思想,关注重要的事物,以及帮助你拿定主意。”能让你找到新视角,把心智转移到具有建设性的方向。

就如同“全世界最快乐的人”马修·李卡德所说的:“反复咀嚼悲伤和负面情绪,会强化悲伤和负面的感觉。

如果你培养悲伤、喜悦和内在的自由,就会建立韧性,让你自信地面对生命。如果能做到每天清理,温和地把那些无用的思想重新导向,心智就会变得纯净、平静,为成长做好准备,我们也得以在新挑战变得难以管理之前就予以处理。

成长法则四:放弃我执,以平等的崇敬和尊重对待每一个人

自以为无所不知正是学习的最大障碍,而这种虚假的自信就根植于我执

真我是人的本质,是让我们觉知并觉醒于实相的意识;假我是编造出来的身份,目的是把膨胀的自我呈现在他人面前,竭尽所能地保护好希望别人感知到的那个我。

道场教人们记住两件事,忘记两件事。

要记住的两件事是:我们对他人做过的坏事;以及别人对我们做过的好事

专注于自己做过的坏事,会迫使我执记得自己的不完美,并有所忏悔。这让我们脚踏实地。记住别人为我们做过的好事,会让我们以谦卑之心面对自己需要别人的事实,并对收到的礼物心怀感恩。

要忘记的两件事是:我们做的好事,以及他人对我们做的坏事

念念不忘自己的善行会让我执增长,因此要忘记这些行为。另外,也要放下别人对我们的不好。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与伤害自己的人成为好友,但心里窝藏愤怒和怨恨,会使我们把关注的焦点放在自己身上,而不会以更广阔的视野看待一切。

image.png

人要像盐巴一样,只有食物里的盐巴太多或不足时,我们才会注意到盐巴的存在。没有人会说:“哇,这一道菜的盐巴太完美了。”当盐巴放入的分量恰到好处时,没有人会觉察它的存在。

谦虚为怀的盐巴承担了五味不调的过失,却不会争夺五味俱全的功劳。谨记自己的错误,忘记自己的成就,就会约束我执,增加感恩之心,这是最简单有效的谦卑之道。

当我们不再用成就定义自己,所有压力就会瞬间释放。抽离会激发感恩之心。当我们放下所有权,就会明白自己所有的成就都是在别人的帮助下完成的。

当我们的成就心怀感恩时,要记住不要因此冲昏头。感恩会激发我们成为独树一格的老师,以某种方式传递我们所获得的一切。

失败意味着有尝试去做,而尝试往往比即时的结果更重要。要知道唯一的失败就是不去尝试。

与别人比较时,你不该自觉渺小,但与目标相比,你应该感觉自己微不足道。与其把成就看成地位,不如把你在别人生活里扮演的角色当做最有价值的货币。

第三阶段:付出

付出方式一:感恩

感恩会促进心理健康、自我觉察、人际关系和满足感。感到压力变小,减少杂念,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睡眠品质。克服深藏内心的痛苦。

当你存在感恩之中,就不会往其他不好的地方去。当我们陷入贫穷思维时,就会专注在自己缺乏的东西上,感觉自己不值得爱,却忽略了已经拥有的一切。有意识地练习感恩是摆脱贫穷心态的出路

image.png

有一个和尚每天都要从井里挑两桶水,其中一个桶子会漏,但他也不修好那个破桶子。

有一天,一个路人问他为什么继续挑漏水的桶子。

和尚说,好水桶那一边的小路寸草不生,但漏水桶那一边的小路却因为浇灌而开满了野花。

“我的不完美把美带给周围的一切。

当事情不如意时,告诉自己:还有更好的东西等着我

老妇人对年轻人说:“盐是生命里的苦。苦是恒常不变的事实,但如果你把盐放在小杯子里,喝起来就是苦的;如果你把盐放在湖里,就尝不到苦味了。扩大你的感官,扩大你的世界,痛苦就会减轻。不要做小杯子,要成为一座大湖。”

视角变得更宽广,会帮助我们减少大量痛苦,并感激自己已经拥有的一切

付出方式二:人际关系的建立

信任的建立是依据能力、关怀、品格和始终如一。

要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,需经历四个阶段:

  1. 中性的信任。一个人的正面特质无法与信任对方与否相提并论
  2. 契约式信任。你帮我,我就帮你。
  3. 相互式信任。双方都信任对方,也相信未来仍会互相支持。
  4. 纯粹的信任。无论发生什么事,对方都会支持你。

image.png

你以为以高大著称的红杉,需要深厚根基才能生存,但实际上它们根基短浅。红杉的韧性来自根系蔓延的广度,能够在树木里繁衍得最茂盛是因为彼此盘根交错,强者和弱者通力合作,共同抵挡大自然的力量。

我们经常会爱上一些不爱我们的人,却不用爱回报那些爱我们的人。我们付出的爱会透过多种来源回到自己身上。

付出方式三:服务他人

服务是人生至高无上的目的。无私有自我疗愈的效果。人只有在服务中才会快乐。把服务视为生命的目的,则会带给你自我实现感。

人必须透过学习才能增长,如果他们能学会憎恨,那么也可以透过教导学会爱,因为爱比恨更属于自然的人性。僧人也相信人是为了服务而生,但外界的干扰却让我们忘记人生的目的。把服务的理念融入经典故事结构里,就构成了幸福结局的关键部分。

image.png

慈悲为目的:

  1. 服务把我们串联起来。
  2. 服务会扩大感恩之心。
  3. 服务会强化慈悲心。
  4. 服务会建立自尊。

慈善不是付出自己,慈善是把你取之于大地的东西还给地球。你用不着先拥有再付出。

美好人生的秘诀:服务永远是答案。服务是通往有意义生活的直接途径

参考资料